最近不少执业药师考生给老石留言,说感觉自己最近备考有点懈怠了,天天记知识点记得头皮发麻,看书也看不下去了,备考效率很低......
虽然2022年的公考还没发,不过根据去年的考试时间来看,也就八九月份左右,想要一次过四科的同学们一定要规划好合理的复习计划,提高备考的效率。
今天给大家找到了一位一次过四科,而且还拿到了双证大佬的经验,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参考和启发,调整状态,开始新的备考!
大家好,就不介绍我是谁了,想必大家看这篇文章也不是为了认识我的,咱们直入正题,如果你正在被厚厚的教材搞得晕头转向,对考试没了信心,一定要往下看!
许多考生,特别是第一次参加执业药师考试的考生,一翻开教材头就痛,密密麻麻的字不懂该怎么看,干对着书完全束手无策,最后只能躺平。
其实,他们都走错了方法。执业药师考试,说白了跟过去学生时代考试一样,而最快通过考试的方法就是匹配的应试教育!
回忆一下,过去在学校,你为了获得考试及格,你会通看教材全本吗?不会吧,都是看老师划出来的考试重点,这就是应试教育。
执业药师考试想要快速抓住考试重点易考点,其实也只有报班这一条路可以走了,这也是我当年备考时,毫无疑问直接报了诺石执业药师钻石vip班的原因,跟着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那些易考的知识点,在速学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加深记忆,最后再通过刷题练习,你会发现一次过四科真的很轻轻松松。
简单的说一下四科是怎么复习的
中药一:
这个科目是内容没有想象中多,主要是中药的一些相关知识,比如中药有什么特点,分了几类,都长什么样子等等,重点关注3/4/5章就行。
我当时跟着诺石的老师,了解了中药的四气、五味,还有各种化学结构等等,老师讲课会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表达,我基本上都能听懂,也能记个七七八八。
中药二:
主要是各种单味药和中成药,其中功效和主治两个部分比较重要,分值大概占了80%,备考的时候不要忽视呀!诺石老师上课时,从一开始的时候就用对比的方式,讲那些有联系的药,再结合老师课上讲到的一些事例,我了解它们就更形象了一点。
中药综:
这一科比较偏实践一点,有经验的小伙伴可能学起来会简单一点。它的第6章很重要,主要是内科病症的辩证论治,学习的时候要好好注意呀!了解到了每一章节的章节重点,还有分值占比。老师讲课的时候会针对不同的内容,提供一些不用的备考建议,就很实用。
法规:
这一科的分值,每一章的差别我觉得都不是很大。备考的时候多关注一下每一年新修的规定,一般情况下新修必考。当时跟着老师学到了每一章的重点规定,还结合老师说的找重点词、日期、数字等等仔细做题,结合做题熟悉规定,两不误。
然后就是复习的核心刷题了
刚开始要从章节习题开始,不要太难,最好是有知识点解析,推荐用诺石题库刷题,错题自动生成,带有详细错题解析,你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那部分没有掌握好,错题好好回顾。把这些步奏都掌握之后开始刷真题,真题刷一套少一套,一定要认真仔细的做;真题做第二遍就没有效果了。
真题一定是少不了,想必各位上学的时候都老师不止一遍的说真题重要性,耳朵都要磨出茧了。真题就是出题老师帮你划重点,了解命题人的出题套路,这个步骤一定不能省。
之前刷过的错题一定要好好总结,不能说刷过的题目之后遇到同样类型的题目依然不会,那之前的努力毫无意义,无效刷题一定要避免。
像概念性需要记忆的东西,可以用上面的总结资料来看,临考前就不要再看教材、听网课了,没有时间。有条件的话,可以选择模拟题进行预测,也是检测。
如果说你模拟题刷得效果不好,很有必要回去再看看真题,翻翻错题知识点,整个过程就是要不断检测自己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,把模拟这一步走好,考试就没有什么问题。
注:严格控制做题时间、掌握答题速度、养成答题习惯。
最后再说两个贯穿备考全程的要点
1.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
大多数考生都是白天上班,晚上备考。要学会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时间相契合。需要理解、背诵的东西就要安排时间比较长、精力比较充沛、不容易受干扰的时间段来做,比如周末的早晨。那些精力不太旺盛又容易受干扰的时间,比如晚上8点之前用来做习题。做题可以集中注意力,即使周围再吵闹,仍然可以达到练习的效果。
好的学习计划是成功的一半,而好的执行则是成功的另一半。在备考前,对所学课程一定要有一个宏观认识备考计划,合理安排好计划。
2.要适当的给自己放松的机会
执业药师的备考是个长时间的准备,有人准备了半年,有人准备了一年,无论备考多长时间,都不应一味地埋头苦读,而是张弛有度。每日除了安排复习时间还要安排休息时间。
不要觉得休息是在浪费时间,不会休息的人必然就不会复习,每天20~30分钟的时间去散步、慢跑或跟朋友聊天,会让你暂时忘掉备考的压力,缓和紧张的学习,更有助于提高复习效率。
眼看着4月份就要来了,剩下备考的时间也不多。各位学员们要抓紧时间收心,循序渐进地进入学习状态哦,希望大家都能拿到证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诺石医考|医考应试研究者。
用最应试的课程,走最高效的备考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