执业药师中西药学高频考点汇总!!!(下)

2021-01-07

01

中药学高频考点


【考点1】芳香化湿药


本类药多辛香温燥,主入脾、胃经,功能化湿醒脾或燥湿运脾,兼解暑发表。


主要适用于脾为湿困,运化失职而致的湿浊中阻证,脘腹痞满、呕吐泛酸、大便溏泻、食少倦怠、舌苔白腻,或湿热困脾之口甘多涎,以及湿温等,兼治阴寒闭暑等。


临床应用时,寒湿困脾者,配温里药;湿热中阻者,配清热燥湿药;湿阻气滞较甚者,配行气药;脾虚生湿者,配补气健脾药。


本类药大多辛香温燥,易耗气伤阴,故阴虚血燥、气虚者慎用;入汤剂不宜久煎,以免降低疗效。


【考点2】中药质量标准和鉴定


1、《中国药典》是国家监督管理药品质量的法定技术标准。《中国药典》的“凡例”是为正确使用《中国药典》进行药品质量鉴定的基本原则,是对《中国药典》正文及与质量鉴定相关的共性问题的统一规定。


2、试验中供试品与试药等“称重”或“量取”的量,均以阿拉伯数字表示,其精确度可根据数值的有效数位来确定:


如称取“0.1g”系指称取重量可为0.06~0.14g;


称取“2g”,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.5~2.5g;


称取“2.0g”,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.95~2.05g;


称取“2.00g”,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.995~2.005g。


3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》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》(简称《部颁药品标准》)是补充在同时期该版《中国药典》中未收载的中药品种或内容,与《中国药典》同属国家标准,也是全国各有关单位必须遵照执行的法定药品标准。


4、《中国药典》中与纯度相关的检查主要包括杂质检查、水分测定、干燥失重、灰分测定、色度检查、酸败度测定等,并已成为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常规检查项。


5、《中国药典》对大多数药材和饮片规定了水分的限量,如人参不得过12.0%,红花不得过13.0%,阿胶不得过15.0%等。


02

西药学高频考点


【考点1】药物制剂稳定化方法


(1)调控温度;

(2)调节PH;

(3)改变溶剂;

(4)温度水分及湿度;

(5)遮光;

(6)驱逐氧气;

(7)加入抗氧剂或金属离子络合剂;

(8)稳定化的其他方法。


【考点2】药品贮存要求


一般药品贮存在室温(10℃~30℃)即可。如标明“阴凉处”,是指贮存温度不超过 20℃的环境中;标明“凉暗处”,是指温度不超过 20℃并避光保存;如标明“冷处”,则需要在 2℃~10℃环境中贮存。


【考点3】药物配伍变化


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注射剂混合时,可发生某些物理或化学反应而产生沉淀。有时沉淀不明显时,也可导致严重的 ADR 发生。如氢化可的松注射液用 50%乙醇做溶剂,当与其他注射剂混合时,由于乙醇被稀释,氢化可的松析出不易察觉的沉淀,引起不良反应。


【考点4】皮试的要求


所有抗毒素,血清,半合成青霉素、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、β–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均应按说明书要求做皮肤试验;苯唑西林钠、氯唑西林钠、氨苄西林钠、阿莫西林、哌拉西林钠、舒他西林、羧苄西林钠、替卡西林-克拉维酸、哌拉西林-三唑巴坦、磺苄西林钠注射剂和青霉胺片剂等皮试药液浓度和剂量同青霉素。


【考点5】吸附剂


吸附剂(双八面蒙脱石、活性炭等)可吸附药物,降低疗效,如须合用时应间隔2~3h。


【考点6】注射剂的溶剂


(1)注射用水:指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经蒸馏所得的水。


(2)注射用油:常用的有麻油、菜油、应无异臭,无酸败味,色泽不得深于黄色6号标准比色液。碘值为79-128,皂化值为185-200,酸值不大于0.56。(3)其他注射用:乙醇、甘油、丙二醇、聚乙二醇、苯甲酸苄酯、二甲基乙酰胺


【考点7】注射剂的附加剂


(1)抗氧剂:焦亚硫酸钠、亚硫酸氢钠、亚硫酸钠、硫代碳酸钠、抗坏血酸、硫脲、焦性没食子酸;金属螯合剂、惰性气体。


(2)抑菌剂:苯酚、甲酚、氯甲酚、三氯叔丁醇、硝酸苯汞、苯甲醇、尼泊金类。


(3)局部止痛剂:苯甲醇、三氯叔丁醇、普鲁卡因、利多卡因。


(4)pH调节剂:盐酸、硫酸、枸椽酸、碳酸氢钠、氢氧化钾等。


(5)等渗调节剂:葡萄糖、氯化钠、磷酸盐和枸椽酸盐等。


【考点8】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


(1)给药途径和剂型;

(2)给药剂量;

(3)代谢反应的立体选择性;

(4)酶诱导;

(5)酶抑制;

(6)生理因素。


【考点9】双歧三联活菌制剂注意事项


①药物的联合应用:本品不宜与抗菌药物同时服用,服用本品期间应停用其他抗菌药物。


②餐后0.5h以温开水送服。


【考点10】需要在冷处贮存的常用药品


(1)胰岛素制剂:胰岛素、胰岛素笔芯、低精蛋白胰岛素等。


(2)人血液制品:胎盘球蛋白、人血丙种球蛋白、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等。


(3)抗毒素、抗血清:破伤风抗毒素、精制抗炭疽血清、旧结核菌素等。


(4)生物制品:促红素、重组人干扰素a -2b制剂、促肝细胞生长素等。


(5)维生素:降钙素(密钙息)鼻喷雾剂。


(6)子宫收缩及引产药:缩宫素、麦角新碱、地诺前列酮、垂体后叶素注射剂。


(7)抗凝药:尿激酶、凝血酶、链激酶、巴曲酶、降纤酶注射剂。


(8)止血药:奥曲肽注射液、生长抑素(国产)。


(9)微生态制剂:双歧三联活菌胶囊等。


(10)抗心绞痛药:亚硝酸异戊酯吸人剂。



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