休克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,其核心机制在于微循环功能障碍导致的组织灌注不足。诺石医考聚焦微循环收缩期、扩张期、衰竭期三个关键阶段,系统解析各时期的病理生理变化特征,为医考学子提供知识框架与备考重点。
休克早期,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皮肤、内脏等非重要器官的微动脉、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强烈收缩,血液重新分配至心脑等核心器官。此阶段微循环呈现“少灌少流”特征,虽能暂时维持血压,但组织因缺血产生大量乳酸等酸性代谢产物。考生需掌握儿茶酚胺分泌增加、血管紧张素Ⅱ激活等机制,理解代偿反应的双重性。
随着休克进展,酸性代谢产物堆积导致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,而微静脉端因血流缓慢引发白细胞黏附、血小板聚集。此阶段微循环呈现“灌而少流”特征,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网,血浆外渗导致血容量进一步减少。考生需熟悉组胺、激肽等炎性介质的作用,理解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如何加剧组织水肿。
休克晚期,微血管平滑肌麻痹导致广泛扩张,血液浓缩、凝血因子消耗引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(DIC)。此阶段微循环呈现“不灌不流”特征,细胞因缺氧发生线粒体肿胀、溶酶体破裂,导致多器官衰竭。考生需掌握DIC的发生机制,理解微循环衰竭如何成为休克不可逆的关键节点。
休克微循环的病理生理变化是一个从代偿到失代偿、从局部到全身的动态过程。通过收缩期的代偿调节、扩张期的淤血缺氧、衰竭期的细胞损伤,微循环障碍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(MODS)。医考学子应深刻理解各阶段的特征与机制,关注临床指标如血压、乳酸水平、尿量的变化,在答题中准确判断休克分期,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。掌握微循环病理生理知识,不仅是应对考试的关键,是未来临床工作中精准治疗休克的重要基础。